2014年11月26日星期三

温州南塘茶园寺头“番人馆”加拿大友人传教士

南塘茶园寺头“番人馆”加拿大友人传教士
             
“方适”夫妻留下的感人见证:

1917年加拿大籍传道士方适,受美国总会差遣,夫妻双双来中国温州服务,起初他们租住在天宁巷民居住房,后觉生活不适应,迁住在瓯江的江心屿,西国人海关洋房住宅区内。每天过江来城区工作服务,浙南区会虽然已于1919年春成立,但未有会址,为了区会会址的落实,在温州城区内南塘街茶园寺头看准了6.88亩,也是在他紧锣密鼓的工作中用银元1.2万多两买下,他亲笔畄下了在此地契契约上的中文名“方适”的签字。而是永久产权。成为以后远近闻名的茶园寺头“番人馆”。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区会办事处和书报房,三幢小洋房是外藉教牧宿舍楼及在北首河边建造一排六座职工宿舍用房,门口西首建有传达室,东首河流边在大樟树和大榕树交抱下建有施洗用的浸礼池。池的周边四围都是大树遮住阳光。荫湿、满了苔藓,是大热天避暑的好去处。南边种育的是美国剌莓。现在仍余留有大树几株,见证它们年代久远的历史。

方适牧师是国外来温四位接任牧师中的第三位,最早是美籍韦更生牧师。任浙南区会第一任会正,第二位接任会长的是美籍耿光廉牧师,方适牧师是第三任会正,第四位是美籍狄思白牧师。在方适牧师接任的日子里,他夫妻俩在工作和生活上畄下了佳美的足踪,反映良好,被教内外称许,常成为教内外美谈,他一来到温州不仅自己夫妻立刻一同学习温州方言,而且在茶园寺“番人馆”外附近南塘街租民房办免费的夜读班(识字班),雇本地教书先生教课:凡愿意来识字认字都免费白白就读,当时附近一些无钱念书的和白天需作息维持生计的劳动者,常有人来识字班夜读,一来认几个字,二来晚上闲暇来听听故事。

方师母常把从国外邮寄过来的饼干、糖果分给认字的学员,在那年代饼干糖果可是稀罕之物喔!尤其是外国货。

温州教会的叶宏恩老弟兄,叶弟兄16岁时,白天在家干活织绳,晚上去茶园寺头方牧师那里夜读——识字听课,他听了一年的课,第二年他17岁时受洗。信主后又把自己的弟弟领到教会,在教会“三育研究社”学校免费念书。以后也受洗。因方牧师夫妻信主的不在少数。

另一件感人故事是:方牧师夫妇有个儿子,取名“友谊”,为这孩子雇了个茶山的妇女作保姆,让她常带着他,当我叔父在茶园寺作杂工时,我的堂兄胡保罗有七八岁了,年龄和他相近,常与他一同玩耍,(上海的博导潘富恩也是他儿时的小友)某一天他孤身一人到洗礼池边玩耍时,爬上大树的低矮树叉一不小心滑入了浸礼池池塘,这地方的石头和树干都很滑,长着绿茵,因为上面有大樟树和大榕树遮蔽住阳光,树上甚至生长可吃的真木耳,(我也摘来吃过,旁边又是条较宽的小河道。我小时也常在那儿玩,也曾爬过滑过。)当保姆去寻找到他时,发现已溺水身亡,保姆与孩子相处已久,深有感情,更因责任严重无法推脱,又悲痛,又惊惶,又惧怕,悲伤哭泣着,等待着一阵暴风雨的哭叫声和臭骂声。那知方适牧师夫妇三育学校下班回来知道儿子已意外亡故后,虽然眼眶隐含泪花,却平静地安慰着茶山保姆说:“你不要悲伤,不要哭,这是上帝的旨意,是上帝的美意,上帝将来会领回还给我的。”
方适牧师夫妇好几日里隐忍着内心的悲痛伤感,仍用温柔的话语安慰着保姆悲戚忧伤痛苦的心,几天后看保姆情绪有些安定后,向她表明没孩子就不再需要保姆,让她平平安安地回家,得她同意回家后,他们夫妇不仅结算好应付给她的工薪,还送她许多衣服和国外寄来的糖果饼干等。这是何等的品德,何等的恩慈,何等荣耀生命的流露,信仰活活地在方适夫妇身上彰显,南塘街茶园寺头“番人馆”可成为温州记念加拿大友好人士——方适牧师一家献身爱主爱中国人民友谊的历史故事的见证物,尤其是可以成为教会区会历史中有意义爱的故事——古迹与古典。

爱在人身上的彰显,带给我们是何等的感动,我心记忆经久不能熄灭,深深感动我,多次借去香港之便,到联合会打听方适牧师离开中国以后,他的去向和他离华后的一切:被派往何地教会服事主,年老后如何?但只听说方适牧师不是美国人乃是加拿大藉人,离开中国后调到印度继续为教会工作,后来的去向和情况就不清楚了,正整理核实名字和故事细节时,接乐真姐妹的电话:她向在上海复旦大学的博导教授弟弟“泮富恩”询问幼时和“友谊”的情况,听闻一个好消息:“友谊”还有个妹妹“路得”和弟弟“以利克”仍在加拿大生活。我心稍得安慰。
“番人馆”之一的三幢美式洋房,当年的门窗阳台都装有遮阳光的百叶窗、阻截蚊子进入的纱窗,挡风玻璃窗等多层别墅高级装潢,屋右侧有沼气池,阳台前草坪有人工地下吸水泵,屋后有玻璃体灶房和右后浴室等,冬季壁炉等,四围周边栽有从美国带来的各类果树奇花异草。住房前有小小防空洞,周边农户在日冦空袭时也来暂时避难,(据附近农民下辈见证)经历100来年苍桑后的今天虽不见当年漂亮的美景了,但仍坚固屹立,当初加拿大籍方适牧师一家为了温州的福音工作不远万里,来此就在此生活居住,这也是安息日会浙南区会办事处和书报发行部及施浸之处,浸礼池外是南塘河支河东面小河叉。

这篇见证是根据好多位的叙述感人肺腑的旧故事,所作的回忆整理而成:
                                                                                                              叙述见证人有:
                                                                                                                           母亲 胡尤氏、
                                                                                                                           堂兄 胡保罗,
                                                                                                                           姐夫 舒成虔、
                                                                                                                           叶宏恩 老师、
                                                                                                                           张崇良 先生、
                                                                                                                           潘乐真 女士等。
                                                                                                                             ·馀民笔录·

转载:     http://bbs.703804.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4426813


寻找“友谊”的墓碑
作者:胡玉明牧师

您的弟兄—胡玉明带着感动的心回忆整理别人述说的见证的见证

1919年加拿大(原先以为是美国人)传道士方适(中文名)受总会差遣,夫妻双双来中国温州服务,起初他们暂住在瓯江的江心屿西国人(番人馆)住宅区内。茶园寺头的6.6666亩也是在他紧锣密鼓的工作中买下,1921年他亲笔畄下了在此地契契约上的中文名“方适”的签字。而是永久产权。成为以后远近闻名的茶园寺头“番人馆”——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区会办事处和三幢外藉教牧宿舍及在河边建造池塘作为施洗用的浸礼池。方适牧师是国外来温四位接任牧师中的第三位,最早是韦更生牧师(美国)。任浙南区会第一任会正,第二位接任会长的是耿光廉牧师(美国),方适牧师是第三任会长,第四位是狄思白牧师(美国)。在方牧师接任的日子里,他工作畄下了佳美的足迹,反映良好,被教友称许,常成为教内外美谈,他一来到温州不仅自己夫妻立刻一同学习温州方言,而且在茶园寺 “番人馆”(附图)

外附近南塘街租房办夜读班(识字班),雇本地教书先生教课:凡愿意来识字认字都免费白白就读,当时附近一些无钱念书的和白天需作息的劳动者,常有人来识字班夜读,一来认几个字,二来晚上闲暇来听听圣经故事。方师母常把从国外邮寄过来的饼干、糖果分给认字的学员,(在那年代饼干糖果可是稀罕之物喔!尤其是外国货)温州教会的叶宏恩老弟兄,今年己93岁,叶弟兄少年16岁时,白天在家干活织绳,晚上去茶园寺头方牧师那里夜读——识字听课,他听了一年的课,第二年他17岁时受洗归主。归主后又把自己的弟弟领到教会,在教会 “三育研究社” 学校念书。以后也受洗归主名下。(附一)
另一件感人故事是:方牧师夫妇有个儿子,取名“友谊”,为这孩子雇了个茶山的妇女作保姆,让她常带着他,当我叔父在茶园寺作杂工时,我的堂兄胡保罗有七八岁了,年龄和他相近,常与他一同玩耍,(富恩也是他儿时的小友)某一天他孤身一人到洗礼池边玩耍时,爬上大树的低矮树叉一不小心滑入了池塘,(附图)

(这地方的石头和树干都很滑,长着绿茵,因为上面有大樟树和大榕树遮蔽住阳光,树上甚至生长可吃的真木耳,我也摘来吃过,旁边又是条较宽的小河道。我小时也常在那儿玩,也曾爬过滑过。)当保姆去寻找到他时,发现已溺水身亡,保姆与孩子相处已久,深有感情,更因责任严重无法推脱,又悲痛,又惊惶,又惧怕,悲伤哭泣着,等待着一阵暴风雨的哭声和臭骂。那知牧师夫妇下班回家知道儿子已意外亡故后,虽然眼眶隐含泪花,却平静地安慰着茶山保姆说:“你不要悲伤,不要哭,这是上帝的旨意,是上帝的美意,上帝将来会领回还给我的。”
牧师夫妇这几日里仍用温柔的话语安慰着保姆悲痛的心,几天后看保姆情绪安定后,向她说明没了孩子就不再需要保姆,让她平平安安地回家,同意回家后,他们夫妇不仅结算好应付给她的工薪,还送她许多衣服和国外寄来的糖果饼干等。(这是何等的恩典,何等的恩慈,何等的丰盛生命,主生命活活地在方适夫妇身上彰显,哈利路亚!荣耀永远归主!阿们!)
一天我去看望张达生先生的大儿子张崇良老弟兄时(也已八十多岁了),在交谈中谈起他常到杨合山平坦之处一石凳坐坐,偶然发现这石凳边有一石碑作石凳的护手,刻着英文字母和数目字,引起他的兴趣与注意一细读才知道这是方牧师的儿子的墓碑,记载着“友谊”的出生和他的亡故年月日,我一听、立刻去山上找了一个下午,第二天再去找,就是找不到这被丢弃刻着外文的石碑。(因为他述说这事给我听,已离坐石凳时间将近半年多了)本来这墓碑放在一中山公园河对面垟儿路对面河边外国人的一个小坟场。那里已改造拆建,又经半个多世纪的变异,竟在山上出现,这石碑可成为温州记念加拿大友好人士——方适牧师一家献身爱主爱中国的历史故事的见证物——“友谊”的碑文。尤其可以成为安息日会教会历史中有意义的爱的故事古迹与古董了。
主生命在人身上的彰显,带给我们是何等的感动,我心记忆经乆不能熄灭,深深感动我,多次借去香港之便,到联合会打听方适牧师离开中国以后,他的去向和他离华后的一切:被派往何地教会服事主,年老后如何?但只听说方适牧师不是美国人乃是加拿大藉人,离开中国后调到印度继续工作,后来的去向和情况就不清楚了。
主阿!祢赐福给他的家和子孙们!直到永远!阿们!
这篇见证是根据好多位的叙述感人肺腑的旧故事,所作的回忆整理而成,那个日子我未出生在世。(叙述人有我母亲、堂兄保罗,姐夫舒成虔、叶宏恩弟兄、张崇良弟兄、潘乐真姐妹等。)
正整理核实名字和故事细节时,接乐真姐妹的电话:她向在上海复旦大学的讲师弟弟“富恩”询问幼时和“友谊”的情况,听闻一个好消息:“友谊”还有个妹妹“路得”和弟弟“以利克”仍在加拿大生活。
希望我们仍能再次发现这光荣的历史信心见证物—— 一块墓碑。
          (“友谊”这名字,我影像中很陌生,不知是否有误?仍需核对。)

    您的弟兄—胡玉明带着感动的心回忆他们的见证而见证。于2009-9-10笔。
附一:叶宏恩老弟兄:(附图)


    生于1916年今年93岁,19岁结婚,养有四女二子,大女儿今年73,兄弟二人以打编织绳为业。住大南门山前街选山山脚边。(1932年)加拿大传道士方适夫妻在茶园寺区会宿舍外租房办夜读班,雇教员免费办识字班讲圣经故事,也常把国外带来的糖果和餠干分给在读学员,老弟兄16岁去夜读,17岁受洗归主,在三育研究社内南门教堂与朔门头梳脑警世堂聚会,后引弟弟在三育社读书。方适儿子“……”溺水于区会浸礼池之事故他很清楚。老弟兄一直诚实信主,直到他50多岁时见证说:“我今天才认识耶稣。”说这话时约在1970年后,那时正是文革后迎来福音复兴和改革开放时期。在文革的年代期间,(1966-1980)主赐弟兄受感蒙恩得光照初热,大有信心,多年接待教会隐密的聚会,因他的住宅在山边较僻静,也曾受委托担任这小教会(人数不多)司庫之职(出纳),也成于温州教会同工之一,常被派往温州近郊各隐秘聚会点讲道。直到年高体弱时自动要求退出工场。
                                                                                                                                                                                     胡玉明于2009年9月写


关于浙南安息日会简史的参考文献:

第二十七章 在远东寻找亡羊
http://www.fuyincn.com/bible1/readbook.asp?book=fulinyundong&ch=28
浙南区会的第一任会长是韦更生牧师
http://www.fuyinchina.com/wap.aspx?nid=1838&p=21&cp=5&cid=0
“浙南三育初级中学”。校长由美国传教士耿光廉
http://www.godccea.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1
温州安息日会
http://www.wheatseeds.org/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8

三育学校 (4656)
  
  你们家在温州算是很豪华的住宅了,被人称为小洋房。从明亮的玻璃窗看出去,窗下是一排冬青树,沿着水泥路在整个院子里修剪整整齐齐有楞有角。窗户格子漆成深绿色,窗户能够打开,并有小小的铁窗钩和插销。窗户一打开,就可以闻到院子里花草的芬芳。空气非常新鲜。房间刷得雪白,装修非常考究。你记得生病时躺在房内,看着窗台上蜜蜂跳舞,一种小小的红蜻蜓会歇在玻璃上,似乎跟你对话。它们要告诉你,天这么蓝,花这么香,清风白云。可是你不能出去。你要好生休息。你被关在屋里,你起不来。宁静中有些许孤独,温馨里参合着苦闷。这是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浙南三育学校”的教员宿舍。你父亲从三育学校毕业,就受聘为学校的国文教员。所以你们家从矾山搬上来就住在这样的洋房里。关于三育学校,安息日会史料《东华圣工史》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该史料称:三育学校是美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在中国创办的培养传教士的学校。为了温州地区教会的发展,1918年上海总会派了一位传道人朱先生来温州正式开展安息日会,他首先在温州市殿正巷租了栋三问楼房,作为办学校兼传道用之聚会所。由于学生日渐增加校舍不够使用,以后又从殿正巷迁到五马街,并租了五间楼房作为中学校舍及工厂之用,当时学校校长是刘笑天牧师,教员有朱德明,赵汉舟先生等数人。区会所属中学在温州五马街,后来因所租之校舍太小不够用,就于1 9 2 4年在市区小南门购地49亩建立一所中学,内附设小学,称为厂浙南三育中学,聘陈友石牧师为校长。l 9 3 1年因政府不同意立案,故改称为“浙南三育研究社”。大多数时间是由陈友石牧师担任社长。该校建有教学大楼一座,楼内设大礼堂、社长室、教导室、图书室、阅览室,并有教室四间,教学大楼的左右侧各建有职工宿舍三栋及学生饭厅一栋。还有20多亩农田,种植水稻、草莓、蕃茄、蔬菜等,以供应职工与学生食用,该校有教职员工20多人,学生有200人左右。
  
  你们家当时就住在这个三育学校校园内。但校园应该不在小南门,而是在大南门外。你记得大南门外有一条“铁马路”,就在校园门前。铁马路既不是马路,更不是铁路。铁马路是一道以大青石砌成的行道,比土路高出一尺有余。你记得有一天学校里人心惶惶,传闻铁马路上有土匪砍杀了人。你跟着学生去现场看,铁马路的大青石上洒着一摊摊血迹,都凝结成紫黑色了。警察局还在血迹周围栏上几根竹条作为警戒线,禁止人们靠近。当时的大南门外是土匪出没的地方,可见够荒凉的。
  
  三育学校校园在大南门外确实是乡间奇境,那样新,那样大,那样美。校园后面还有一条浦,据说是从青田那边一直流下来的。平时水并不深,水面也不宽。两边泥滩涂土质细如面团,有许多跳鱼在泥涂上爬跳。泥涂上还稀稀疏疏地长着些芦苇。芦苇脚下,有小螃蟹打洞搬出来的小小泥团粒子。你看到这种土粒,从它们的新旧可以判断什么时候打的洞。如果是新洞,你就会用一根小草伸进去扭动,往往就能把洞里的小螃蟹赶出来。这些出洞的螃蟹小小的,但很凶,虽然被赶出来了,还高高举起两支螯钳,吐着泡沫向人示威。你们把这些小螃蟹抓回家,以为可以煮来吃。但你母亲却生气的把它们统统扔掉,还警告你不许再去浦边,因为那里淹死过孩子。因为夏天的时候,浦里涨水,水流就大了,有时还能涨到学校后门。
  
  浦上经常有些蚱蜢船划过来。蚱蜢船儿船身很细,两头尖尖,船上盖着竹蓬,据说就是船民一家的栖身之处。他们一家人一年到头就住在这样尖尖的蚱蜢船上,船头上有一只土炉子在冒烟,那是他们在做饭。你看见这些船民都是衣衫褴褛,脸色黝黑,男人总叨着一管长烟筒抽着旱烟。这些人从青田那边过来,不知道要去哪里?他们靠什么为生?你母亲说,你再到浦上去,那些船民会把你抓走卖到福鼎去。于是,你就不大去了。其实,从这条浦是去不了福鼎的。福鼎当年有红军,番号叫鼎平大队,鼎是福鼎,平是平阳。当时为了打游击方便,就把这两个分属不同省份的县合称为鼎平。鼎平多为山区,浙东挺进师曾在那里打过几次大胜仗。所以浙南地区共产党的影响很大。
  
  你父亲与史料中提及的陈友石牧师既是同乡又是朋友,后来还成为亲家。陈牧师身材硕长、面容清癯、眼窝很深,表情严肃,学生们都很怕他的。三育教学大楼里有一个礼拜堂,是师生们做礼拜的地方。你曾经在那里读过书,也在礼拜堂做过礼拜。礼拜堂大厅有磨光花岗岩地面。你曾经把那片光洁平滑的地面当作画布,你用滑石当笔,在大理石地面上涂画过许多充满想象力的儿童画。大理石地面很大,你可以无边际地作画。不过那时就会觉得没有做伴的小朋友,有强烈的孤独感。所以你会把脸贴在冰凉的大理石地面上,感受片刻的安宁。你那时上学并没有乐趣。因为三育学校低年级学生很少,所以一个教室里有四个年级同时上课。老师教完一个班级就布置写作业,她去教另一个班级。老师讲课非常死板,课堂都是在传教一样,充满说教味道,极其乏味。特别是圣经课,每天要读新约旧约。对于小孩来说,圣经文字深奥难懂,还要死记硬背。
  
  教圣经和国文的女教师瑞珍老师是虔诚的教士。她盯住你,叫你:“起来!背诵约翰福音第一章。”
  
  你因为没有好好复习,你尽量想回忆上次学过的内容。你终于想起来是讲约翰为光作见证。你说:“有一个人从神那里来,名字叫约翰……这个人要为光作见证,让众人相信……”你的声音比蚊子还轻。
  
  “从头背!”瑞珍老师的眼睛从厚厚的玻璃眼镜后面射过来,“太初有什么?”
  
  你突然想起来几句:“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神就是道……万物都是神造的……世上一切都是上帝造出来的……”
  
  女教师明白你在糊弄她。她问:“你回家看圣经了吗?懒惰!”
  
  你尽量把头低下来,可是女教师命令:“抬起头看前面!”你勉强站直一点,手搭拉在桌面上。
  
  “把圣经拿出来,翻到新约一百十三页!”
  
  你依然不动。她走过来翻你的课桌,可是你没有带圣经。书包里没有。女教师气昏了,推着你,站到黑板前面。对大家说:“回家不看圣经,上课不带圣经,简直是犹大,小犹大!”犹大是魔鬼,这你知道。你忍住眼泪不哭。但你想不起来,圣经到哪里去了呢?真倒霉!突然你想起来,昨天发大水,浦上有很多蚱蜢船顺流而下,你看着看着,忘了天晚了。回家后你想起要复习圣经,你刚拿出来读,你母亲在厨房一次次喊你吃饭,你就把书忘在厨房的小凳上了。
  
  女教师问你:“你的圣经呢?”
  
  “吃晚饭拿出来过,忘到厨房里了……”
  
  全班大笑。女教师拍着你的后脑勺说:“好啊,回家拿去!我要告诉你爸爸。”
  
  你伤心极了,拔腿夺门而出。你出去了不想再回来。你就朝大楼后面走去。那里种着一片向日葵。你无处可去,就穿过向日葵地,爬上学生宿舍后面的砖堆。那是以前盖校舍留下来的一大堆砖头。你爬上去,站在高处,突然如释重负,觉得比教室里舒服多了。你从那儿观看校园外面那一片农田。校外农民种的是麻,就是古代农夫事桑麻的麻,收成的麻用来打麻绳或者织麻袋的。麻成熟的时候,农民拿两片木棒,从上往下捋,把麻皮剥下来。你很好奇,就去麻田里看看麻成熟了没有。你用手指甲抠开麻杆,果然撕下几溜麻皮,你想试试这些麻结实不结实,所以又回到学生宿舍后边,爬上窗台,把麻皮系在窗把手上,一拉,把宿舍的窗户打开了。突然里边喊:“有贼啊!”你吓得赶紧逃,几次跌倒在向日葵地里,搞得一身都是泥。
  
  晚上,圣经课女老师到家里告状,说你上课不带圣经,还逃学,去学生宿舍偷东西。这一次你父亲对你痛打了足足半个小时,打得你母亲心疼流泪给你求情才住手。从此以后,你常常在圣经课逃学。你记得以前唯一吸引你去上圣经课的,是课堂上分发的印刷精美的耶稣或圣母像的卡片。但是后来你也不稀罕那些画片了。你想起圣经课实在太可怕了。因此,在三育学校的孩子中,就流传着你不信主、偷东西的恶名声。这种刺痛伴随了你整个童年,也使你始终远离了教会。
  
  不过三育学校有个很慈祥的美国人牧师,那是数度担任安息日会会长的狄思白牧师。据记载,浙南安息日会区会的第一任会长是韦更生牧师,第二任会长是耿光廉牧师,第三任会长是方适牧师,第四任会长是狄思白牧师。l 9 4 2年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狄思白牧师暂返美国,中华安息日会总会委任陈友石牧师担任区会会长,直到l 9 4 5年战争结束狄牧师又返回温州任会长,到l 9 4 8年底中国大陆解放前夕,狄牧师全家又返回美国。狄思白牧师戴着金丝眼睛,头发花白。见到你他喜欢摸摸你的头,然后用温州话说“希囊啊”。希囊翻译成普通话就是“乖”。你不懂他是夸你乖还是要求你乖。狄牧师家有两个孩子,男孩叫傅雷迪,女孩叫艾丽。这两个孩子都是黄头发蓝眼睛,走到外面总被本地孩子围观,农民的孩子还不停地喊他们“番人!番人!黄头发!蓝眼睛!”傅雷迪跑回家告状,并且要拿黑皮鞋油涂在头上改变头发的颜色。
  
  48年底,温州即将解放,上海安息日总会安排狄思白牧师一家回美国去。离开温州那天,他和狄师母坐着黄包车,温州三育学校没有汽车。狄师母很胖,黄包车上堆满了大小皮箱包袱。他们频频向大家挥手告别。他们真正是好心人,狄思白在美国是木匠,为了传教来到中国。他们对中国人很友好,很客气。为了来温州传道,狄牧师下决心学温州话。狄牧师和师母把温州当成了他的家乡。现在必须离开了。他们在车上拉着送行的人们的手,泣不成声。你记得当时好像全校的师生都来送行,三育学校校门口围满了人。也有人拿着鲜花献给牧师和师母。你也和那两个小“番人”告别。几十年后,你来到美国,曾经有过打听傅雷迪和艾丽的想法。但是,实在是隔绝太久,无从打听了。
  
  美国不仅派牧师来中国,还经常运很多衣服来分送给三育学校师生。这些不是旧衣服,都是崭新的。那时最受欢迎的是美国卡其布服装。你也有黄卡其的衬衣和短裤。那种衬衣开着小翻领,钉着黄铜扣子,加上很短的短裤,拉上拉链,系上皮带,裤子后面还有两个服贴的口袋。穿上这种童装,很是帅气。你觉得自己有几分男孩的威风,走在女同学跟前很风光。
  
  当时同学中有不少牧师和教员的孩子。他们的家境比你们家好些。因为你们家孩子多,而且是从山区搬来的,你自己觉得低人一等。那些孩子穿着体面,而且功课也很好,又能唱很多圣诗,得到老师的喜欢。而你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从内心感到委屈和不平。其实你也有比他们强的地方。你能画画。你在读一年纪前,就画了很多有趣的画,比如新式的汽车、红瓦的房屋。你记得后来你还曾经画过一幅军官骑马的画,因为不会写“骑”字,你在画上写“官坐马”三个字。这幅画被班上展示,然而这种荣耀远不及圣经背得好或圣诗唱得好。你高兴了好几天,但还是觉得不是真正的荣耀,也不能改变你作为一名差学生的地位。你的童年是灰色的。
  
  搬到温州三育学校没几年,你母亲患肺病去世。你哥哥姐姐也长大了,要升到南京桥头镇三育学校上学。家里没有人照顾你,你也就跟他们去桥头镇三育学校念书了。桥头镇学校是三育学校总校,很大,有大学部,有机械工厂,有农场。学生都要参加勤工俭学。你记得春天曾经坐着学校的道奇大卡车到附近建筑工地盖房子。你攀着卡车车蓬的铁架,迎着猎猎春风,放眼卡车驶向辽阔的原野,卡车飞奔,农田后退。在蓝天大地中你的心情那样欢愉!美好的时光留在心头。你书也读得好了,得到老师的夸奖。当时的朱武老师也是从温州来的,他对你很好。你记得他还带你去学校后面的池塘上滑过冰。冬天,桥头镇好冷,池塘上的冰很厚,很多人在那溜冰。朱武老师身材高大结实,是个运动员。他喜欢活泼的孩子,有时拉着你的手去桥头镇附近的地方散步。那是很开心的时刻。可是因为时局变化,南京要解放了,你们很快又离开南京回温州,那段桥头镇的快乐生活结束了。

链接:http://groups.tianya.cn/post-8754-373527-1.shtml



温州永嘉桥下镇古潭教会简史

桥下镇古潭教会简史


从永嘉县城南面的西后村向西12公里处,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俗名叫古潭,行政区划隶属永嘉县桥下镇中央山村。它的北、西、南三面均为高山阻挡,山路险峻,通行极不方便。仅只东面有一峡谷为出口。

早年山峡的二岸到处是悬岩深潭,人兽均无法通行,外出一步必须翻山越岭。现在已打通山崖修筑了水泥路,向东可直达县城-上塘,向西盘山可通梅岙。

古潭教会原是循道公会张堡联区中塘牧区管辖的半个聚会点。早在20世纪初,福音传到邻近的外山村,因古潭的村民几乎每户都与外山人有联姻亲戚关系,故福音也因此传入这地方,远在1912年起,聚会点设在中央山村胡学巨弟兄的家中,每主日与外山聚会点隔周对派。以后随着古潭信徒人数的增加,1926年中央山的聚会点分到古潭胡岩武弟兄的家中,信徒人数约有30人。胡岩武的上辈作接待,负责人是胡庆庭。

1936年外山村有了第一座正式的教堂,古潭聚会点的信徒每圣餐日集中外山吃圣餐,一直坚持到1958年大跃进时期,教堂关闭,聚会点也跟着结束。

1958~66年是教会的三无时期(无圣经、无教堂、无圣职)信徒只能坚持早晚家庭的祷告。信仰从外形转向内心。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按外表看,环境是恶劣,“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天天看到的是“游街,批斗”,但因古潭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为地下聚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机会。从运动的开始,便有了地下聚会,在胡岩武、胡明宣等弟兄家中轮流进行。无论是乐清的南岩祥先生或余督兵先生都曾在此举办过奋兴会和学道会。江北伢郎桥与白水的一批热心学道的青年(陈永聪牧师等)也多年坚持到这里查经学习。古潭这山峡中的小村,全村相信耶稣,一度成为江北牧区范围内唯一的福音村。

“文革”运动结束以后,教会开始走向公开,主日聚会也从晚间转到白天。1987年,古潭村开始第一次建造教堂,面积约50多平方,信徒人数约200多人,包括古潭、中央山、银坑、霞岙等几个自然村,教会负责人为陈继筹。

1995年以后,随着中青年多数外迁城镇居住,信徒人数逐年减少,甚至连负责人陈继筹也离开了本地,主日聚会限派1.3二周。教会负责人由胡明宝担任,信徒人数降至20人以下。

1997年圣诞前夕陈光普、陈恩荣两兄弟组织分散在各地的古潭弟兄姐妹学习诗歌,地点在瓯北的大浃林秀和传道弟弟幼儿园内,林秀和传道教歌。1998年春,正式成立四声部诗班(外山教会加入),号称‘古外诗班’。假期在古潭举办夏令营,林秀和传道授课基本要道。在这阶段兴起了一批青年人,后来参加牧区‘周五圣经学习班’、‘短期圣经学习班’、‘县圣经专修班’学习。1999年出于某种压力,林秀和传道辞去,邀请陈天真传道继续教歌,1999下半年诗班解散。

2001年第三季度,胡温柔成为本牧区的试用传道人,是本教会第一位义工传道。2003年胡晓秋成为本牧区义工传道。

2007年因着老堂有沉陷与开裂,为确保信徒聚会的安全,决定将老堂进行了一次维修与扩建,面积达80平方左右,并选举陈恩荣为新一任负责人。现在主日聚会的人数约10人左右。
2011年开始扩建新堂,占地面积300平方,教堂主楼两层,容纳450人聚会。陈恩荣任执事,主日聚会约30人。另有本堂的胡忠海传道在永嘉四川牧区任义工传道。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0d26291f0102uze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