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2日星期三

温州藤桥教会简史

藤桥教会简史

一年了,教堂的第四次建造落成整整一年了。

在周年感恩礼拜来临之际,特意再整理 [1] 一下教会的历史资料。回顾百余年的教会历史往事,真是神恩无限。从教会建立至今,看到信实的神一直与我们同在,使教会不断的成长、发展、壮大、兴旺。

现今,雄伟的教堂已耸立在藤桥江畔,神绰绰有余的供应使我们再次感恩的同时,也思想到责任的重大。因为若仅有荣美的教堂,而每次聚会时都是空空的靠凳,那么这建造又有什么价值与意义呢?期盼在回顾历史,感受神爱的同时,也让我们多一重使命感与责任感。承继先辈的忠心与付出,在神的同在与赐福下,共同努力,迎来藤桥教会美好的明天。

一、建立期(1892-1920年)

1807年,英国传道人马礼逊将基督教新教带到中国。

1854年,英国传道人戴德生到中国,于1865年建立内地会,立志将福音传向中国内地。

1867年11月,一个跛脚的孤儿,英国内地会传道士曹雅值来温州传扬福音。

1892年的夏天,周永从 [2] 、吴显高 [3] 、易百友 [4] 三人为了生计,结伴到下河乡 [5] 帮富有人家收割早稻。夜间他们住宿在吴显高的姐姐(嫁到此处)家中,而吴显高的姐姐恰是住在教堂里。在一个礼拜日,他们由于没有工作,空闲在家,于是就听了一天的道。神道的奇妙吸引了他们,于是他们决定相信接受福音。就这样,收割的季节过后,他们回到了自己的家,而福音也就这样被带到了藤桥。

由于他们是藤桥的第一批信徒,当时藤桥还没有聚会的地方。所以每逢主日,他们出于对真道的渴慕,要到远在30公里外的温州花园巷基督教堂听道聚会(因该教堂是当时内地会的温州总会所在地)。当时藤桥到温州的交通不便,只能靠步行,而且还要翻越数十里的宝昌岭,来回一趟,要走一百多华里。但他们没有气馁,天未亮时提着灯笼上路,到了宝昌岭的路亭时恰好天亮,就将灯笼置于那里,而听完道回来再经此地,又是天黑之时,就可以提着灯笼回家。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炎热的暑天,风雨无阻,他们坚持了整整四个年头。
在这期间,他们忍受了邻舍的嘲讽、辱骂与打击。但也有些人听信了他们所传的福音,信徒渐渐的增多。
1896年,为了使藤桥区域内信徒的聚会方便,在藤桥垟岸村金恩友家开设了第一个聚会点。不过,圣餐聚会仍是到温州。
福音在藤桥越发广传,神迹奇事也层出不穷。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句:“被人欺,信天主;被鬼欺,信耶稣”。特别是姜子文的病得医治,引发了潮埠村群体归信的现象。

随着藤桥周边的信徒越发增多,到了清末(约主后1910年),在北岸村买地建造了藤桥历史上第一座教堂。教堂是木结构,一共五间二层,其中三间为聚会场所,两间为住房,供教师使用。这样信徒有了固定的聚会场所,再也不用经跋涉之苦到温州去圣餐聚会了。

二、发展期(1921-1955年)

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神将得救的数目天天加给藤桥教会。随着区域内的信徒越发加增,另设了三个教会,分别是潮埠教会、云上教会及周岙底 [6] 教会,这样信徒可以就近聚会。
之后不久,潮埠教会在田岭坳,也就是樟村与潮埠交界的山背,建了田岭坳教堂。云上教会在黄浦江畔,黄浦乃是一条从云上大泥潭至戍浦江的小河流,建了黄浦教堂。而周岙底教会,也在村中置了田地,盖了一所教堂。

虽是这样,但人数仍是众多,原先的教堂显得格外的拥挤,以致难以开展更大的事工。为此,约在1935年,周立成教师带领与推动众信徒,在原先教堂东面另建了一个教堂。共四间房屋,坐北朝南,供信徒聚会,而原先的教堂改作宅房。

温州内地会总会,为了牧养与关怀信徒,使信徒在真道上不断在成长,采用了教牧师坐堂策略。每三年一次转换,根据各堂点的意见留任还是换人。虽然藤桥地处温州西部山区,生活贫困,但总会并没有将之轻视。先后派了周石生、谢灵、林志明、周立言、潘希真教师及周景尧牧师,来藤桥住堂。他们甘于贫穷,殷勤工作,忠心教导,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见证。

同时在神的祝福之下,藤桥教会也兴起了一批教牧人员与传道人。前面提到的教师,其中周石生、周立言就是藤桥本地的信徒。他们不仅在自己的教会,也顺服总会的安排到各处牧养群羊。特别是周立成教师,年青时就加入了内地会浙南布道团,其布道风格生动幽默、通俗易懂,在各地都有他所结的果子,尤其是在瑞安马屿的服事,至今仍常被提起。还有一些在本地事奉的传道人员,他们是:吴春林、吴新其、黄周标、周恩助、吴恩福……正因为他们的努力与付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政治变革中,主的教会却日见兴旺!

三、逼迫期(1956-1980年)

1951年,在教堂后面买了三亩田地,准备再次扩建。当时“丁”字形墙基都已建好了,但由于藤桥小学从后垟搬迁至新校舍时,学校仍未建好,就在教堂的宅房内暂时教学,而这三亩地就自然的成了学校的操场,导致无法扩建。

不久之后,一场带着歧视与消灭宗教的政治风波给中国各地教会带来沉重的逼迫与严峻的考验。1957年,全市的教牧人员被召集到一起,经历半年之久的“学习班”学习,这期间他们被灌输“我们是因无知而信仰宗教,并被洋人利用”的思想。要叫他们说宗教就是迷信,是帝国主义侵略国人的精神鸦片。在此压力之下,个别教牧人员信心软弱,他们控告自己的同工,令许多真诚爱主的弟兄姊妹暗暗落泪。

藤桥教会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形,这样,教会的公开聚会就处于半停止状态。主日礼拜有时一天有时半天,时聚时散。

1958年,政府实行灭教运动。全国各地的教堂被关闭,公开聚会被解散,基督徒成了世人唾弃的对象。凡是公开信教的,都必批斗、游街、入狱,圣经被烧,诗歌本被焚,教产一律被掏毁、没收,圣职人员更是遭各样的歧视与迫害。

藤桥教堂也没有幸免,被一些集体单位长期占用。靠近路边的房子与院子成了对面藤桥服装厂的染色车间。五间宅房被藤桥纺织厂占用,之后又被北岸村办的布厂占用。而教堂被隔成两块,后面的成了藤桥乡卫生院的食堂,前面的成了藤桥排灌站的办公地与维修处。
由于情势恶劣,聚会不得不转化为隐密的,家庭型的,并且还要游击战式的时常转换地点。那些虔诚、勇敢的信徒冒着极度的风险,仍旧持守着那份忠贞不渝的“信、望、爱”,他们在石埠的竹林中祷告,在病人床前彼此劝勉,互相扶持。

到了六十年代初期,寺西村刚强爱主的潘德珠弟兄,提供自己的房子作为聚会的场所,每主日有30左右的信徒参加聚会,内中以姊妹占多。虽常有逼迫,甚至是更可怕的文革时期,但已经习惯勇敢的信徒以智慧与政府周旋,一直坚持聚会。当时的讲道工人,更是遭受极大的挑战,他们每当事奉,都要做好“一脚踏讲台、一脚踏监牢”的准备。然而,他们就在那种不寻常的岁月里,以生命为代价,宣扬着神的永恒真理,喂养着饥渴羊群,作了教会忠心的牧人与上帝无愧的仆人!

七十年代,藤桥周边的村落都有了各自的聚会点。埭头的叶周进家、油岙的周松光家、山根的吴进华家、天长的徐恩香家都成了弟兄姊妹的去处。而这些处所后来也就成了各自教会最初的落脚地。这时候,有很多年青人被神兴起,由于在家庭中聚会不能放声歌唱,他们就觉得在家庭聚会中唱诗太过压抑,赞美不够响亮,于是向藤桥周边的群山出发,特别是石垟山、宝昌岭、北山坪成了他们高歌之地。

七十年代中期,聚会从寺西潘德珠家搬到东汇头村的黄周标家中。当开培灵会时由于人数多,就在寺西潘陆昆或寺前周路金的家中举行。

七十年代末期,由于黄周标家建造新房,聚会点再次迁移。江北岸的信徒到藤北周恩助家中,江南岸的信徒到东汇头徐国华家中聚会。这样一直到了开放的日子。

四、建造期(1981-1990年)

1979年,神感动中国政府下达了[宗教自由、教产回归]的指示与政策。为了这个开放与自由的恩典,中国教会欢呼了!许多信徒更是欢喜得泣不成声!

也就在这一年,温州新建的第一座教堂——沙滩头教堂建成并举行公开的献堂礼拜。

次年,也就是1980年,藤桥牧区东村教堂落成,成了牧区首座复建的教堂。接着,下安山教会动工建造圣堂,并于1981年正月落成。

但藤桥教堂仍被集体单位所占据,弟兄姊妹心急了,祷告也更加迫切了。

1982年,北岸村办的布厂终于从教堂的宅房内搬出。弟兄姊妹就进驻其中,南北两个聚会点合在一起,大家眼含热泪欢喜敬拜感谢神。

1983年2月,周银德、郑芝仁夫妇 [7] 在周立成教师的强烈邀请之下,也在家庭儿女全力的支持之下,更在神圣爱的感召之下住进了教堂,负责整理这破旧的宅房及杂草丛生的院子。而那在教堂中不想搬家、赖着不走的排灌站也在周立成教师的软磨,众信徒的硬挤之下出去了。看着满地的油渍,大家心中只有一个意念——重建圣堂。

1984年的上半年,旧的已毁坏的教堂拆除了。当高高的烟囱 [8] 在绳子的拉动下,缓缓地倒在泥沟中时,大家再一次的感受了神的奇妙与伟大。六月的最后一天,牧区议会同意并支持藤桥建堂。七月份,藤桥点的传道人就分散到各地教会讲道,激发信徒捐献财物来建堂。当时去募捐的传道人有周立成、吴新其、黄周标、徐凤翠、林良劝、林长忠、吴公义、朱仁义、周崇光等。

8月27日,围墙筑起,厕所修好,建堂事工正式动工。弟兄姊妹热情高涨,干劲十足,特别是一些做“马大”的姊妹,她们心灵手巧、热情殷勤的服事,在人心中留下难以抹灭的印象。她们是郑芝仁、周琴妹 [9] 、陈菊、林香 [10] 、徐凤翠等。仅仅过了两个月,一座长21.5米、宽12.5米、高约10米,能容纳四百多人,共七间的教堂建成并装潢好,虽然装潢简陋了一点 [11] 。这一个令人惊奇吐舌的速度,是因为神的恩才成!

10月30日,举行了隆重的新堂落成献堂礼拜。

这座屹立在戍浦江北,略带“哥特”式的教堂,是当时藤桥最高的建筑。特别在夜晚当十字架的灯亮起时,其光辉映照着南北两岸,让人不禁感慨神恩浩大。

1985年,建朝东邻街宅房三间三层。

1989年,因着事工的开展,特别是主日学事工的发展,拆了原先五间旧的宅房,建了五间三层主日学教学楼。

随着建造的热潮慢慢冷却,因再无空地可建了,教会也意识到了内在建设的重要,于是更多的时间与金钱投入到了教会的事工上了。而这也是神向我们所要的。

五、壮大期(1990-2006年)

神的教会总是不断兴旺,至从新堂建立后,归信的人数更加增多了。教会地域涵盖底垟、下庄、下埠头、北岸、后垟、南岸、石埠、寺前、寺西、东汇头等10个自然村,各个自然村不断有新归主的家庭加入教会。能容纳四百多人的教堂,五年之后就座无虚席。尤其到了节假日,显得拥挤不堪。到了1997年,教堂实在是容纳不下信徒的聚集。经过讨论,寺西、寺前、东汇头三个自然村的信徒在寺西潘益平家聚会,并筹备建造圣堂。现在雄伟的“福音堂”,已拔地而起,离地面高达42米的十字架见证了他们的决心——将基督的福音广传。

同时,各项圣工也轰轰烈烈地展开。

首先是主日学的事工,它的成功推动了教会其余各项圣工的开展。

先前聚会时,由于老小同堂,小孩子哭叫声、吵闹声常常影响了会场。为使敬拜更为肃静,也使成人更为清心地听道,教会决定把小孩子聚在一处,分一些糖果之类的东西,让他们安静。然后叫一些较为热心的青年信徒,讲一些圣经故事,也教小孩子背一些圣经金句,唱一些赞美短歌。称之为“小子班”,这就是现今主日学事工的前身。

随着上“小子班”的人数越来越多,同时年龄差距也在拉大,一个班级根本无法容纳得下,在1989年就分为大小两班。把附近教会上初中的孩子,组织在一起,称之为“大班”;而上小学的孩子集中在“小班”里。教会对小孩子的教育也越发重视,派遣了当时最为热心也有知识的传道人,来担任“小子班”的工作,他们是:周崇光、林慈恩、林秀媚,之后陆续有优秀的信徒加入这一行列。后来由于与龙湾的状元教会有了接触,“小子班”也更名为主日学,这也算是与国际接轨了吧。

到了1990年,由于主日学教学楼的建成,主日学事工大步向前。大班的人员根据其自身的追求及经过考试,分为进修班、慕道班,而小班的也分化成大班、中班、小班。到了1992年,进修班结业,众青年大都投入到了主日学的事工,由于师资力量的强大,班级也越分越细。到了21世纪,主日学已经有了八个班级,分别是幼稚级、初小级、中小级、高小级、初一级、初二级、高一级与高二级。这样,信仰得以代代传承!

伴随主日学事工而来的是青年的事工。由于教会很好的引导了“大班”的孩子,使他们明白真道,羡慕善工。自1988年起,每逢“五·一、十·一”,定期为他们举行青年培灵聚会。1993年,教会花了近两万元购买了爵士鼓、电吉它、电倍司、电子琴等乐器,组成了藤桥镇历史上第一支电声乐队,也是至今惟一的一支。同时,教会多次举办学道班,培养了一批青年成为传道人,使同工团得以继承。

俗话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在教会中,妇女更是占大多数,特别是马太事工、探访事工及接待事工,处处都可以看见她们服事的身影。在1993年,教会的姊妹组织了女众诗班,由朱爱敏担任诗班负责人。她们每周三晚上在一起学唱诗歌,一直坚持到如今,风雨无阻。在每个主日,在离世信徒的追思礼拜中,都可以听到她们真诚的赞美声。

老年查经班的举办,成了教会的另一道靓丽风景线。1996年起,教会的老年信徒在周爱荣的带领下,每天下午在主日学教学楼的二楼教室集中,一同祷告,一同学道,一同读经。每天一章圣经,迄今为止,整本圣经已被他们完整的读了三遍,但他们还在继续。2005年,牧区老年组的建立,为他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聚会活动。

各项事工的开展离不开祷告事工的支持。为此教会中一些稍为年长的肢体,放下家庭的事务,轮流住在教堂后面的民房 [12] 中,清心地为教会的事守望。他们在每天天未亮时,就起来一同向神献上虔诚的祷告,呼求祝福与恩典的赐下。

内在的建设在不断加强的同时,教会也没有忘了外展的事工。九十年代,随着经济改革越发的深入,藤桥也撤乡改镇,越来越多私营企业的创办,吸引了众多来自内地的人们到此务工。在这些被藤桥人民称之为“外地人”的人中,大多没有听到过基督的福音,教会意识到了这一点,正如一位热心于福音事业的弟兄所说:“我们花那么多的钱到外地传扬福音,而且还要冒坐牢的危险,今天神已把这众多的外地青年人聚集在这里,我们为何不向他们传讲呢?”是应该行动了。

在1998年的中秋节,在藤桥教堂举行了文艺布道晚会,吹响了向外来打工者的福音号角。那一夜,平时四百多人聚会的教堂,挤进了六百多人,而在教堂外面流离的人比里头要多上好几倍,整条北市路上只见人头晃动。从那之后,每年复活节、中秋节、圣诞节都举行大型的布道会。神的道在这些人群中也深深的扎根,并且结果。

为了栽培他们的灵命,教会在主日学教室紧张的情况下,仍是把三楼一间教室给让了出来,办了“福音班”,现在固定学习的人员有将近四十来位。他们同有一个心愿:在此我要好好学习圣经真道,将福音带回家乡。

也就在每次布道会举行之际,看见川流不息的人群,看到在外面掂着脚尖、伸长脖子的却仍然看不见台上讲员的人们,弟兄姊妹再次的感叹:教堂太小了。与此同时,略显破旧的教堂被鉴定为危房,期待再一次的建造。

历史即将进入新的一页。教会的明天也必越发兴旺!

六、喜建堂后(2006年至今)

2005年8月,堂点议事会一致通过要建新堂,由朱启芳负责办理建堂手续审批。在周康进的共同努力下,仅仅过了十个月,建堂手续审批成功。

2006年5月4周,举行了主日崇拜后,旧教堂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于6月被拆。就在当月,施工队入驻原先的宅房,一番热烈的建筑场景就此展开。

与此同时,信徒暂迁往周爱德、叶寿光的厂房中聚会,主日学则搬到叶芹飞、周秀权、林长忠等弟兄家中,而老年团契及信徒查经移至周爱荣的家中。一切事工都在有秩的进行,虽有点不便,特别是给接待的弟兄家庭带来些许的麻烦,但大家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凭着欢喜等候的心,很快的渡过了两年时间。

2008年5月,一座长41米、宽17米、高为四层,造价为600多万的雄伟教堂已屹立在戌浦江北。在牧区同工的帮助策划下,分发请柬,于5月24日上午,举行了隆重的献堂感恩礼拜。当日,近万人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将藤桥北街挤得水泄不通;众多的兄弟教会诗班前来,同将荣耀归神,好一派热闹情形。

有了新的教堂,事工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首先,为了突出主日崇拜的神圣,也考虑初信者及慕道友的感受,聚会程序有了一些改动。而圣餐聚会为了照顾更多人讲卫生的心态,恢复了原先分杯的仪式。

其次,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并知道信徒的情形,教会的牧养事工多了小组关怀,推选了近40位的小组长,都甘心乐意地照看主的羊群。

还有,夫妻诗班的成立,使许多姊妹的丈夫走进了教堂,且登台献唱;而青年班的恢复,使许多迷失的青年重新归回到教会这一大家庭。在此,我们只有感谢!

在2008年的年末,教会进行了圣职选立的工作,林长忠、林慈恩成了教会的长老。同时,也进行了议会的换届选举,产生了新的议事会,教会的各项事工都顺利的进行了交接。接下来的日子,如何使聚会的人数坐满教堂,得救的数目能天天加增,成为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期盼都能同心合意、各尽其职,以圣经的原则,以祷告为动力,在圣灵的引导中建立基督的身体——主在藤桥的教会。

祈愿这殿后来的荣耀大过先前!!

以上简史内容由周恩助、吴恩福、周爱荣、姜加恩、林长忠、潘云恩、林慈恩、郑芝仁、姜美莲、杨林香等弟兄姊妹提供;黄晓远弟兄整理于2006年5月。同时参照了《温州基督教》(支华欣编著);《藤桥基督教由来》(周立成口述,李岳松整理,发表于《石鼓竹韵》P216-218);《姜家蒙恩史》(姜子文口述,姜加恩整理);《基督教云上教会简史》(周建整理)。2009年4月补充了后续事情。

若与你所了解的事实有出入或不详,敬请原谅。更愿大家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料与记忆,使珍贵的史料更加完善,彼此共享,荣神益人。

[1] 2006年,在第四次筹建教堂时,与小青一起整理过教会历史。
[2] 周永从,藤桥北岸村,周立言、周立成教师的祖父,周爱荣弟兄的曾祖父(太公)。
[3] 吴显高,藤桥山根村,山根吴恩福弟兄的祖父。
[4] 易百友,藤桥大厂村,藤桥牧区第一个传道人,大厂易会道弟兄的曾祖父。
[5] 现今的梧田大堡底。
[6] 周岙底,仰义乡的一个村庄。过去的仰义乡在藤桥的辖区之内。
[7] 周崇光同工的父母。
[8] 被藤桥乡卫生院占为食堂时所建。
[9] 周琴妹(1911-2003),北岸周道香姊妹的母亲。
[10] 林香,南岸周思先生的妻子,林岩廷弟兄的姐姐。
[11] 建堂时,“省”字当头。耗资仅为2.8万元,奉献总额为3.6万元。当然奉献的物质与工夫不计。
[12] 2000年2月22日,在教堂后面购买了六间民房及一间民房地基,为准备再次建堂。

原文出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482a0b0102v0jz.html

温州基督教枫林岙教会简史 编辑:叶建达

基督教枫林岙教会简史
前 言
我们发自内心无比的感恩,感恩的是神恩待枫林岙教会历史轨迹的再现。
值此八十周年感恩聚会即将到来前夕,神的恩典和给予更加激励着弟兄姊妹,他们尝试着将《枫林岙教会史》呈现于众人眼前,让大家温故而知恩,知恩而感恩。即将面世的《枫林岙教会史》,其内容由教会李金迪同工、郑得兄长辈、林中石先生、沈立德执事等提供,记录了枫林岙教会在神的带领下从创立、成长和发展的全过程,她虽是一份小手册,但她是神圣的、荣耀的,富有历史价值。在此,热切盼望她能激励更多爱神、爱教、爱人之心,让神家因我们荣耀、健全和复兴。
在这里特别感谢以上长辈所提供的宝贵史料,同时谢谢叶云建弟兄对本刊的图片处理所付出的辛苦,金云洁弟兄、沈阳弟兄的认真校对,另外几名默默工作的弟兄,在此不一一提名了,愿主祝福他们,因他们在主里的劳苦是不会徒然的。
《枫林岙教会简史》,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加之编写人员经验不足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正。愿大家积极提供更为详尽的史料,使《枫林岙教会史》更加翔实、完备。彼此分享,荣神益人。
编者:叶建达 同工
二○○七年二月七日

——教会初期(解放前)——
解放前,有一位从下巨村迁居枫林岙村的长辈沈显通先生。沈长辈早年因信仰不正确,家庭曾遭受魔鬼的苦害:经济积蓄花尽,田地房屋卖光。。。。。。,家中值钱的都毁光,百般无奈之下的他投靠了耶稣。自从来到耶稣面前,家庭得到了真正的平安和祝福。感恩的是,沈长辈将福音的种子也带到了枫林岙村,并用心播撒。起初,他只是逢主日与个别信徒一道去温州仓河巷教会聚会,后因交通不便利的原因,与弟兄姊妹商量后,在枫林岙村租来一间房屋聚会礼拜。当时来枫林岙聚会的信徒不多,仅有樟村的林仲文先生率该村几户信徒,还有徐得标(诚恩父)和巷口的的金周伯、翁岩昌、蔡岩辉等几户,沈长辈自家有福荣、中石和梅柳三户。原来,还可以在租来的房屋里进行聚会,不久后的一个农忙季节,房东趁着信徒在主日聚会,挑着稻谷擅自进入并将稻谷堆放在聚会场所,从此打乱了信徒们正常的聚会秩序。于是,沈长辈他们商量决定,要筹建自己所有的一座小教堂,但因经济条件不具备而未能如愿以偿。后来,只好在外洋村买来一座五成新的五间“畚斗楼”房子,然后将它拆掉,把拆下来的材料运到枫林岙村,并原原本本地仿照“畚斗楼”的模样,在枫林岙村建造“畚斗楼”教堂。将“畚斗楼”中间去掉楼板腾出足够的场所和空间作为礼拜场所,“畚斗楼”的左右边间作栈房。但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白天刚盖好的“畚斗楼”教堂,当晚竟被大风刮倒了,现场一片狼籍。此情此景,着实让沈长辈他们心如刀刮!怎么办?最终他们只好将这些长短不一并经大风冲刷过的废料七拼八凑,勉强搭成一座小小的教堂,同时在教堂后面搭几间栈房。是时,一九二九年秋天(民国19年)。

——逼迫时期——
(土地革命运动至文革时期)
(1950—1978年)
1950年土地革命运动开始后,枫林岙教堂曾一段时间停止了聚会,教会迁徙到恩松居屋里聚会,当时上戍联区有两位同工派来讲道。尽管如此,也维持不了。没多久,土地革命检查组来人了,教堂被迫全部关门并被侵占,聚会也不正常了。然而,主的恩典枫林岙教会并没有完全停止过聚会,此后弟兄姊妹又转移到沈立德家的楼上聚会。
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闹得尽绝,一切宗教教派的主要负责人被冠名为“牛鬼蛇神”,好多人遭游行、挨批斗。基督徒更为甚者,轻者被捕、关禁、坐牢,重者直至判刑,本教会沈良元弟兄也被抓坐牢几个月。由于当时形势恶劣,信徒们不得不从公开聚会转为秘密聚会,但有些很虔诚、勇敢的信徒冒着极度危险,义无反顾,持守着那份忠贞不渝的“信、望、爱”,仍然去北山坪参加秘密聚会。
1972年间有一件难忘的事。当时,在北山坪举办了一次秘密式的培灵聚会,参加聚会的除本区信徒以外,还有郭溪、横山、钟山林里、岙底和藤桥等外牧区的信徒来参加聚会。培灵聚会由吴公义、周崇光两位弟兄教唱诗歌《感恩的种子撒在我心里》,金道兴、同工担任教员。那次培灵聚会效果非常好,确实看到了神大降灵恩的场面。
1977年的圣诞节聚会,更是让人难以忘怀。当时,信徒们正在北山坪上聚会,藤桥区公所、派出所得知聚会的消息后,组织一百多人,乘坐多辆汽车,兵分五路准备包抄北山坪。但我们的神有护理之恩,那些车开到樟村时,却因机械故障抛锚在樟村桥上,并将后面的车全给堵住了,待他们将车修好继续行驶,到了北山坪已是深夜,聚会早已结束,只有少数弟兄姊妹留下料理事务。区公所和派出所的人就将床铺及一些用具搬走,并带走沈云平、陈爱兰、付兰花和周小芹等七位弟兄姊妹,尔后把她们关禁了一个礼拜,其中沈云平姊妹年纪最轻,年仅十八岁。区公所和派出所的人在审问中问到沈云平信仰耶稣多少年时,她回答说二十年(意思是在母腹中早已相信耶稣了),政府官员认为她不坦白交待并有抗拒之意,于是就将她关了一个多月后才放回家。
在北山坪聚会的那段日子里,信徒们常常不分农忙闲时、刮风下雨,不怕白天劳动辛苦,坚持晨更时分上山,天空放白下山。聚会时坐的很艰苦,吃的很清淡,众弟兄姊妹围着昏暗的煤气灯读经。在这样艰苦环境中,神的儿女们依然如故,不怕一切困难,但求神荣。他们靠着神的能力与圣灵的恩膏去带动每一次聚会,使很多信徒蒙恩得生命,被圣灵充满,聚会的情景真可谓是马可楼房。这足以见证,神在每一段时期、每一个环境中都彰显了他那无比的荣美。
当时,经常来北山坪担任讲道的同工有,尤树勋、郑大同、正春、云生、余督兵和志同等,他们每一次的事奉都要承受极大的压力,随时做好“一脚踏讲台,一脚踏监牢”的思想准备。然而,他们就是在这种不寻常的岁月里,去宣扬神永恒的真理,喂养着饥渴的羊群,担当教会忠心的牧人和上帝无愧的工人,将生命置之度外,流露出保罗般的精神。今天我们将带着真诚与敬重的心,纪念一代神仆们的劳苦与忠心,并记下他们的名字,他们的工作为中国教会史增添最辉煌、最动人的一页。

——开放时期(解放后)——
(1978年以后)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诗126:5
神护理之恩与大能之手,必将陈旧、悲伤的历史翻转了;
赐给我们的是光辉灿烂的美好时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正式颁布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从此,教会大解放,全国各地恢复聚会、建立教堂,各教会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一致。
为了这个开放与自由的恩典,中国教会欢呼了。枫林岙教会也不例外,终于在1982年收回了1929年建造的那座古老而久违的小教堂。
眼看着当时收回的已是将要倒塌的危险房,枫林岙教会毅然作出了重建教堂的决定。在神的恩眷下,教会主要负责弟兄李金迪、金恩林和沈立德等共同商量,经过精心安排和周密设计,总投资1.8万元、占地约1亩、可容纳200人的新教堂,终于在1985年落成并投入使用。
建立了新教堂,教会恢复了正常的聚会,主将得救的数目不断增加给枫林岙教会,各项事工在当时教会主要负责人李金迪带领下不断地拓展。
教会在复兴、信徒在发展,新一代接班人要栽培,教会也需要更大的聚会场所。教会主要负责弟兄,如沈立德、叶寿光、叶林朋、金道云和金道松等,一同发起再建教堂的想法,紧接着枫林岙教会议事会商议后作出了再建教堂的统一计划。
1995年再建教堂破土动工后,教会暂时迁到李金迪同工家聚会。记得当时再建教堂时,许多信徒一担一担石子地挑,一块一块砖头地搬,为建造新教堂添砖加瓦,体现出信徒爱主之热潮。一位负责教会事工的沈立德弟兄,为建造教堂,放下家里的事,专心致力于这项圣工。
1997年1月11日,投资50多万元、可容纳400人左右的雄伟壮观的新教堂竣工并举行落成典礼,前来祝贺的信徒及各界友人坐满了200多桌宴席,人们纷纷投以惊羡的目光。难怪同村有人感叹:若将这座教堂建在枫林岙村口头,不仅扩大基督教的影响力,而且可以提升枫林岙村容村貌。当我们听到此番话语时,倍感欣慰,而荣耀归与父神。
在神的带领下,枫林岙教会继续不断地拓展。2002年,又建造了一座七间新的学习大楼;2004年建设一个花园及健身活动场所。我们坚信神的引领会更美好。

——现在简况——
(2007年)
神的教会总是持续不断地在复兴。自从新堂建立后,归信的人数增多了,每年均有新归主的家庭加入教会。
截止今天,枫林岙教会信徒户数达130多户,信徒人数500人左右,其中已受洗约150人,主日一般聚会人数约100—150人。每年正月初七至二月十七计四十天时间坚持晨更祷告;查经、诗歌、祷告等各种聚会;圣经、电子琴、电脑和书法等各类学习;福音、乐团、团契等各项事奉;在全国各地(武汉、长沙、株洲、柳州、重庆、郑州、石家庄、天津等)温州经销商教会的圣工负责。
如今,枫林岙教会总用地面积达6亩多,有教堂一座,2幢学习大楼(一幢5间,另一幢7间),一个美丽的花园及健身活动场所。并且教会的工作还在不断地拓展着。
保罗说:这不是说,我已经得着了,已经完全了,我乃是竭力追求,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稣所以得着我的(“所以得着我的”或作“所要我得的”)。弟兄们,我不是以为自己已经得着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立比书3:12—14
过去八十年,教会虽然曾经沧桑、历经磨难,但属灵的生命永蒙保守,时代的巨轮继续推进。人类的生活不断改变,过去已成为历史,但我们的责任并未结束,让我们属灵的生命写下历史新的一页。
回顾历史,就是要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我们要始终坚信耶和华以勒!深信我们枫林岙教会的明天会更美好!
“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在这地方我必赐平安。这是万军这耶和华说的。”——哈该书2:9

原文出处:黄晓远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482a0b0102v64c.html

温州藤桥牧区天长教会简史 作者:徐松贵编

天长教会简史
徐松贵编
隶属藤桥牧区的天长教会,其教堂座落于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天长村(天长村原属温州市瓯海县藤桥区南雅乡)。地处温州西南部,瓯江支流戍浦江上游,东邻藤桥镇渡潭村,南邻戍浦江,西接源口村,北依戈恬村,距泽雅风景区 12公里,离温州市区17公里。

一、过去的天长教会
(一)天长教会的萌芽期
据历史查考,在庚子年(公元1900年)前。1898年杨氏名娇弟(尊称徐师母1879 -1972),时年18岁和徐汉银的儿子徐启镇(曾用名:徐定忠——徐道德的爷爷)结为夫妇。并从温州城西娘家把福音的种子带到天长,然后将福音传给周围的街坊邻居,由此基督天长教会如同种子发芽生长。
经过十余年的时间,发展到几十户家庭。当时信徒们在徐师母家中聚会,教会发展离不开徐师母的牧养。
民国27年,徐师母的丈夫徐启镇逝世,留下六个孩子由其抚养,生活上的压力对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信徒转移到徐陈庚(徐正康之父)和徐银弟(徐新者祖父)两家共用的中间房聚会。参加聚会的家庭有:徐陈庚的家庭、徐银弟的家庭、徐宝增的家庭、徐日道的家庭、徐和进的家庭、徐和清的家庭、徐松和的家庭。后又有:徐定明的家庭、徐周山的家庭、徐日法的家庭,徐恩菊的家庭、徐银香的家庭、徐迪浩的家庭、徐洪福的家庭等。

(二)第一所教堂的建成
蒙神恩眷,天长教会信徒人数渐渐增多,1947年下半年,老一辈弟兄姊妹萌生了建造教堂的想法。徐迪浩拿出自家从日本赚回的银圆子奉献给教会,徐陈庚尽心奉献资金,并有弟兄姊妹出钱、出物、出力共同来建造教堂。“我算什么,我的民算什么,竟能如此乐意奉献。因为万物都从你而来,我们把从你而得的献给你”【代上29:14】。并由徐迪浩和徐陈庚他俩负责建堂工作。由于公路交通不便,从青田购买来大批的木材,只能顺水漂流到雅漾码头并逆水拉回;从下岭购买瓦片运到雅漾码头再挑回。在建堂期间,天气十分寒冷,但老一辈弟兄姊妹们的心却十分火热。终于在天长村“门前路”建成了第一所教堂(三间正堂和宅房,总建筑占地面积250多平方米)。
自从天长教堂建造后,源口、戈恬、大塘有许多弟兄姊妹来天长教堂参加聚会(因周边村庄没有教堂),人数倍增。为了培养工人宣教,教会特举办了一届“勉励会”:其学员由徐和清、徐长生、林弟、林道旺、朱宝法、朱宝祥、徐正康;由徐宝林弟兄、徐师母带领会场侍奉。教导老师来自于郑家山、周岙、林里、岭头等,其差派来的几位同工由枫林岙教会调配。

(三)天长教会的逼迫期
1950年土地改革开始,1957-1976年天长教堂曾一段时间被关门。教堂曾被改为学校,办过茶厂,堆过牛粪。教会大受逼迫,信徒无处聚会,圣经、赞美诗歌被毁烧,教堂被村大队拆除并改建成水轮机发电与碾米厂。在这样的环境下,弟兄姊妹还是冒着危险在信徒家的楼阁里聚会。聚会地点先后经过长生家、宝洪家、秀云家、顺旺家、和清家、昌书家、洪旺家……他们不怕环境险恶,不怕打击讥笑,始终仰望我们的主耶稣基督。
值得回顾的几件事:
1.文革时期信徒被视为“迷信头子、牛鬼蛇神、现行反革命分子”。王芝凤(徐长生母亲)被红卫兵抓去游街、戴高帽、挂牌甚至脱下她的鞋子挂在脖子上,让她头顶烈日,脚踩尖利的碎石,两脚皮破血流,游行南雅乡一圈。晚上被关在祠堂里批斗,并跪在戏台上被人讥笑、羞辱,她仍甘心为主受苦。第二天,她还为了神的工作,受教会的差遣,到昨天批斗她的红卫兵家中因着他的腹痛而祷告,求神医治。正如【路23:34】所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这一切都是信心的见证。
2.在教会最受逼迫的时期,信徒的生活极其困苦。在衣不遮体、食无充饥的情况下,圣日接待同工成了她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为了准备圣日下午同工的“点心”(那时同工出去讲道,中餐自备),热情的姊妹们在礼拜六就出去预备“点心料”(如面条、粉干、大米)。有时一天下来还是很难找到“点心料”,到圣日耶和华以勒为教会预备足够的“点心”,在极穷期间弟兄姊妹还是尽力奉献。正如经上说:“因为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坛内的面必不减少,瓶里的油必不缺短,直到耶和华使雨降在地上的日子”【王上17:14】。
3.“北山坪”是藤桥牧区文革时期的根据地,藤桥牧区各堂点中天长教会离“北山坪”最远。姊妹们为了参加聚会凌晨两三点起床,由徐成爱姊妹带队,大家带着一点点的干粮,徒步数小时到“北山坪”聚会,聆听神的仆人讲道,下午散会回到家时往往已是晚上。

(四)天长教会的释放期
经历了十多年的磨练,神聆听教会恳切的祈祷,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了。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政府承认基督教为合法团体并落实宗教政策。在那时神兴起了徐洪福负责教会事工,1984年弟兄姊妹得知宗教政策后,徐洪福邀请岭头贾新福弟兄书写申请报告,要求瓯海县宗教局发文归还教产。历尽艰难多次祷告,后经瓯海县宗教局多次会议协商确认,天长村大队愿意归还被拆改造的教产。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罗13:1】。弟兄姊妹趁此机会搬入水轮机发电厂聚会,同心合意赞美神。

二、发展中的天长教会
(一)第二所教堂的建成
1985年,因村庄道路改建,水轮机发电厂也在道路红线范围内,所以教会同心合意祷告求神预备教堂地基,神听教会的祷告,在石根潭旁、石根山脚下预备了堂址。此地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远离村庄的干扰,是灵修事奉的好地方。当时由徐定明和徐正康负责教会事工;由徐恩菊、吴恩香负责贷款建堂并申请开采石头用的炸药,又到青田募捐资金。并有瞿溪潘定云弟兄对天长教会建堂的关心为其募捐资金。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并得到村大队的支持,顺利将水轮机发电厂(原教堂的教产)搬回,经过四十四天的辛勤劳作,终于顺利竣工。堂址占地面积约为500平方米,正堂面积约200平方米,后又建了一间三层楼宅房作为主日学教学楼。神的恩典天天伴随着我们,信徒在不断增加。

(二)查经班的成立
自从圣堂落成后,经教会弟兄姊妹要求,教会决定邀请同工晚上查经,时间确定于每周三晚上。当时有周志贤弟兄来天长教会,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他都来带领查经。弟兄姊妹如饥似渴地获取生命的灵粮,使灵命得到长进。后又有本堂弟兄姊妹带领牧养群羊,徐正康弟兄和徐恩菊姊妹并有徐爱珍弟兄他们不辞辛苦的教导,使教会在牧养的工作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主日学的产生
1987年,在神的带领下,天长教会开办了第一届小子班(那时“主日学”称“小子班”)。学生年龄大约在5-15岁,人数有22人,在正堂二楼一个6平方米的小房间里面学习,第一批小子班的学生是徐忠寿、徐平康、徐平双、徐雅美、徐雅连、徐雅光、徐晓娟、徐春月、徐月双、徐建、徐成美、徐胜利、徐忠敏、徐忠爱、徐秀梅、徐雪红、徐彩凤、徐素娥、徐玉容、徐长光、徐乐平、徐恩义。
不论春夏秋冬,小子们心里常常火热。随着人数的增多,小房间再也挤不下了,因此就搬到后面走廊上进行学习。担任小子班老师是徐小平姊妹、徐小兰姊妹,所学的课程是爱光课程和慕光课程。小子们对圣经真理非常渴慕, 1988年在神的带领下,教会安排了第一次小子培灵奋兴会。会上有浩九弟兄、志成弟兄来讲道,原本只安排了一天的学习时间,但在小子们迫切的要求下,奋兴会学习时间又增加了一天。很多小子们被圣灵充满,生命得到改变。后来小子们周间晚上都安排了聚会(唱诗、祷告、读经),散会后大家都一起沿路唱诗回家。回想当年的光景,至今仍然感慨万千!

(四)主日学的成长
小子班人数越来越多,二楼的走廊也容纳不下。教会商议后,在1989年建成了一间三层楼做为小子班教室。分三个班级,分别称为大班、中班、小班。当时潮济教会没有小子班,那些小子们也都到天长教会小子班学习。任课老师增加叶陈昌、徐笑琴等。后来小子班被改为主日学,由藤桥总会安排主日学教师来天长教会授课,任课的老师有潘海中、朱君意、姜盖。随后有黄晓爽、林金叶等多位神忠心的仆人来牧养主日学学生。

(五)中年唱诗班的成立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在神的圣所赞美他,在他显能力的穹苍赞美他。要因他大能的作为赞美他,按着他极美的大德赞美他。要用角声赞美他,鼓瑟弹琴赞美他。击鼓跳舞赞美他,用丝弦的乐器,和箫的声音赞美他。用大响的钹赞美他,用高声的钹赞美他。凡有气息的,都要赞美耶和华。你们要赞美耶和华。”【诗150:1-6】
自从教堂落成后,虽然经济比较困难但是弟兄姊妹尽心的奉献,购买了一台风琴,由徐小兰为老师带领诗班学习。当时参加诗班对象是老中青结合,弟兄姊妹对诗歌的渴慕。【彼前2:2】“就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像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叫你们因此渐长,以致得救。”
后来教会考虑诗歌班要外出献诗需要,1995年在神的带领下,教会召集了许多中年弟兄姊妹来参加唱诗班;人数在50人以上,年龄在25-45岁左右,由徐爱珍弟兄担任老师,周美花和麻翠娥两位姊妹负责司琴。由于周一晚间来的人员大增乐清版的诗歌本不够,就将诗歌抄在白纸或白布上然后挂在黑板上供弟兄姊妹学习。
正如【弗5:19】所说:“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的赞美主。”那时候弟兄姊妹学习诗歌非常投入越唱越感恩。经过一段时间后教会蓬勃发展,好多弟兄姊妹就是在唱诗班中生命长进、蒙恩重生。

三、现今的天长教会
(一)主日学的现状
天长主日学走过20多个年头,道路曲折而不平凡,历经政策的压力、“法轮功”的影响,但小子们仍像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为了能够使主日学老师与家长们更好的沟通,特安排每年一次的主日学家长会议,让家长更多的参与、了解主日学工作。为了提供小子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使将来成为家庭虔诚的后裔和教会的产业。特设立主日学四个班级,分为母婴室(现还在成长阶段);幼稚班(4—9岁);初小班(10—12岁);高小班(13—15岁);高中班(16岁以上)。目前学生人数约100人。
(二)天长青年团契的建立
青年是教会的希望,青年团契作为教会的一项重要事工,在教会一如既往地支持。2004年我们成立了——“天长青年团契”。
青年团契建立的目的:
将青年聚集在一起敬拜上帝,为教会健康的成长,宣教事工的开拓。并为教会青年婚姻、工作,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彼此勉励、分享异象等过圣洁的生活,让每个人在事奉上彰显上帝的荣耀,让更多的青年弟兄姊妹在灵命上长进,培养教会各式人才。团契以徐爱珍弟兄为主席,徐松贵弟兄为青年负责。每周到会人数在20-50人左右,青年团契以高中班为主,内中有许多青年大学生(他们在校期间,也大多负责带领校园团契)。团契中在读大学生约20人,浙工商大毕业生1人,研究生在读1人。
团契时间安排在每周六晚,每周邀请牧区优秀青年同工过来分享圣经信息,如叶芳弟兄的《教会历史》课程等都带给弟兄姊妹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发展中,教会更加注重圣经真理的教导、加强弟兄姊妹之间的交流、完善各项青年事工。

 (三)军鼓队的成立
    在神恩典的带领、教会的各样设施不断完善、各项事工也不断地开展下;考虑到天长及周边各教会没有军鼓队,亦因丧事出殡需要。经过议事会郑重决策,教会在2007年7月23日终于成立了军鼓队,由麻凤香姊妹带领共有41位队员。许多弟兄姊妹为了军鼓队费财费力,为军鼓队献上了许多的祷告,并立下心志:“我又听见主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我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赛6:8】。为了鼓励每个家庭积极参与教会事奉,在2008年5月召开了首届军鼓队夫妇团契,并邀请神的仆人分享神的话语;更加坚定了弟兄姊妹参加教会事奉的信心。愿神带领天长教会,使军鼓队的脚踪更加佳美!

(四)新温州人学习班的健全
“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约6:37】。2008年复活节,天长教会又举行了一次福音文艺布道会,好多新温州人听了福音后决志接受耶稣做他们个人的救主。为了使他们更加明白神的创造及耶稣基督的救赎,教会特决定召集这些新温州人组织学习。人数在20-30人左右,由林善弟兄担任老师,以圣经为主要教导,《初信栽培》、《耶稣生平》等为课程。之后教会陆续介绍他们参加中年唱诗班;使他们有份于圣诞节诗歌崇拜,并能让他们在服事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五)教会机构更加健全
天长教会现有议事员13人(2009年—2011年)。分别是徐正康、徐松贵、徐恩菊、徐玉平、周加翠、麻凤香、麻翠娥、周和花、周美花、叶锡良、徐爱珍、徐建、徐雅光。并有长老:徐正康同工执事:徐恩菊同工

(六)教会事工逐趋明确
“你也可以知道在神的家中当怎样行;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弗3:15】。教会按着各人恩赐的不同,各任其职。
其工作分工如下:
①祷告组:专门设立一个60平方米的祷告室。安排每日中午作为一个小时守望祷告时间,每逢周五晚上弟兄姊妹参加晚间祷告会。
②探访组:共有32人组成,分四组轮流进行探访。不管春夏秋冬、炎热寒冷,周六探访他们从未间断,而且坚持探访已有20多年,真是感谢神的恩典。
③看望组:由周和花、周加翠俩位姊妹负责,共分为七个小组,在每天下午或晚上出去探访。灵命软弱的肢体需要时,教会随时安排及时关怀、代祷看望。
④后勤组:由徐玉平弟兄、麻凤香姊妹负责,组员以女众为主。工作具体内容主要包括负责堂内卫生、大型聚会伙食、圣日接待安排等。
⑤福音文艺组:经天长教会议事会决定,每年安排四次福音布道会分别在正月初一、复活节、中秋节、圣诞节。这四次福音布道会,由徐爱珍弟兄与叶锡良弟兄负责,教会参与组织策划福音文艺晚会,向神献上敬拜感恩,愿更多的人同得福音的好处。另:教会安排由徐爱珍为代表参加牧区外巡福音组,并有叶锡良参加牧区对周边新温州人的福音事工。
⑥女众组:由周美花、麻凤香俩位姊妹负责,担任女众姊妹参加教会女众团契,配合后勤组安排教会接待工作。
⑦老年组:由徐恩菊姊妹负责,参加老年团契,老年人学习圣经、诗歌等工作。使老年弟兄姊妹老有所学、老有所得、老有所乐。

四、新堂落成十周年(1999-2009)简史
神恩浩大,新堂落成已经十周年,借此之际让我们一同来默想神在我们天长教会所彰显的恩典,让我们一同献上最真诚的感恩和赞美。

(一)建新堂的原因
第二堂位于石根山,远离村中心,上接陈垟山,依山傍水,是侍奉灵修的好地方。但由于布局有限、基础设施薄弱、堂基沉陷、墙体开裂,1995年经鉴定为D级危房(瓯建质鉴字95年51号)。因信徒日继增多,原来的教堂已经不能容纳众信徒聚会,且镇政府考虑到危房聚会带来人身安全问题,因此予以支持本教会选址建堂。但石根山属于公园规划圈,镇政府原则上不予同意。在此期间,弟兄姊妹特为选址建堂晨更祷告一年多时间,神垂听教会的祷告,终于为我们预备了一处新堂址。“他们尚未求告,我就应允。正说话的时候,我就垂听”【赛65:24】。该新堂地址离1947年所建的老堂(第一堂)只有十多米距离,位于村中心处,交通便捷且方便信徒聚会。

(二)审批中的恩典
感谢神的恩典!在极为困难申办建堂手续的过程中,神的恩典超过我们所想所求。一九九七年特大洪灾之后,镇政府考虑到旧堂继续使用的危险性,就特意要求天长教会审批建堂,以此阻止在老堂聚会。当时有林岩定弟兄不辞辛苦来帮助天长教会筹备建堂工作。1998年9月上帝特别的恩典眷顾了在风雨中成长的天长教会,从没有手续到领导的审批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审批的领导说:“在瓯海区历史上,只有你天长教会在土地和市政配套设施费上减免了一半。”这是值得我们特别感恩和默想。瓯海区委特发红头文件,划拨土地给予建堂,后续审批在神的带领下一路顺畅。正如经上所说:“王的心在耶和华手中,如陇沟的水如意流转。”【箴21:1】。

(三)资金的筹备
“万军之耶和华说,你们要将当纳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仓库,使我家有粮,以此试试我,是否为你们敞开天上的窗户,倾福予你们,甚至无处可容。”【玛3:10】
我们的神是伟大、奇妙的神,祂的灵感动了所有亲爱的弟兄姊妹。当时天长村正处于第一次废塑料整治时期,信徒没有经济来源,但七十多户信徒奉献了三十五万元多的资金,在那时实在是何等宝贵。弟兄姊妹们尽心地奉献,出钱出物出力。最感人的是徐师母的儿子徐圣善弟兄,在他年迈体弱90多岁时,念念不忘天长教会,把自己省下的6000元奉献给教会建堂用,又有两位孩童献上积存的压岁钱各1000元。那时候我们的心是何等的感动!每一天晨更祷告带出事工的奇效。祷告带来的祝福,现在回忆是何等的甘甜……

(四)劳力和粮食的预备
上帝的灵感动了众弟兄姊妹,教会成立了建堂小组(分三小组),分别为:石根组、地方组、陈垟山组。统筹安排了建堂劳力分工与伙食供应。上帝丰富的预备带给我们极大的感动与安慰,在建堂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1)岙底、山根、石埠、玉林、新村等弟兄奉献了自家毛竹给教会建堂使用。教会几十位弟兄齐心协力,几天之间砍了大量的毛竹,用拖拉机运回供建堂使用。
(2)教会建堂木料大部分来源于郑家山,当时由于郑家山道路未通,一、二百斤重的木材都得扛在肩上,在崎岖的山路中慢慢扛下来。记得一位信徒下颌被树杈打伤,导致下巴脱臼,无法继续扛树想回去寻医。但下到山腰,神迹出现,主医治了他,又重新上去扛树。“我看见他所行的道,也要医治他。又要引导他,使他和那一同伤心的人,再得安慰”【赛57:18】。一天劳累,晚上睡觉时,大家都腰酸腿痛,但心里依然甘甜。回想当年,真是特别感动,愿将荣耀归给我们的上帝。
(3)正堂和附属房的预制板都是弟兄用手托、用肩扛上去的,教堂顶上的木料人字架长13.5米,高4米,重约1000斤,都是由弟兄徒手抬上去。他们辛苦劳作没有怨言,长存感恩。正如经上所说“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林前15:58】
(4)弟兄姊妹的劳苦付出,神感动了周边教会的弟兄姊妹爱心的奉献,他们送来了大米、粉干、肉、菜等等,不计其数……“我可以证明他们是按着力量,而且是过于力量” 【林后8:3】

(五)资源的预备
神是预备的神,谁也想不到,我们教堂奠基的土方来自于周岙山自来水山洞的矿渣,一元一车随装随运;谁也想不到,第二年正月周岙山自来水山洞矿渣停止供运。但经过交涉,天长岭山洞的矿渣50元能买一工程车(12立方以上)而不用运费;谁也想不到,在打深水井的时候,由于水源太大,没有大水泵,无法继续打水井。当时正逢天长大桥造桥梁,施工队却愿意借用水泵……。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神给我们丰富的预备。耶和华说:“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天怎样高过地,照样我的道路高过你们的道路;我的意念高过你们的意念。”【赛55:8-9】。是的,祂是耶和华以勒,我们的神!

(六)第三所圣堂的落成
世人不知道我们所依靠的是谁,他们用怀疑的眼光注视着我们。但耶和华是我们的神,从建堂第一天直到结顶,祂用右手托住我们,并扶持我们走信心的道路。不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祂时刻眷顾着我们,当雄伟的教堂、鲜红的十字架屹立在泽雅镇天长村时,我们心中充满了感恩。为了庆祝圣堂落成,在上帝的带领下,经过周密细致地安排,藤桥牧区事务组派遣两位德高望重的忠仆(赵荣华同工、陈立恩同工),在永光堂落成时发放请柬。
天长教堂于1999年5月1日举行落成典礼。那时,我们教会经济缺口在40万元以上。但本堂弟兄姊妹静默主前,耐心等候。神的恩典超过我们所求所想,落成那天,我们只预备了430桌的酒席,但到会弟兄姊妹的人数却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想。我们愿将颂赞、荣耀归给我们的天上独一的真神!正如经上说“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在这地方我必赐平安。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该2:9】。

五、展望未来
愿天长教会成为泽雅全镇人民的祝福!
愿天长教会真正成为天天长大的教会!
愿天长教会成为泽雅镇福音的基地!
愿天长教会成为泽雅基督教文化的中心!
愿天长教会众弟兄姊妹全家蒙恩、悔改、重生、得救。
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林后13:14】

原文出处:黄晓远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482a0b0102v1t9.html